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博望侯张骞真的有字吗?
  □ 刘乐
  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来新街有一处清代的锦纶会馆,是岭南从事丝绸织造者尊张骞为锦纶业祖师,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创建的。馆内一通刻立于道光六年(1826年)的《重建锦纶会馆碑》上说:“我锦纶会馆之设,由来久矣。尝于西来胜地购一堂宇,师事汉博望侯张子文。论者谓子文乘仙槎至天河,得天孙支机彩石归,而授世组织之道,因以曰巧。锦纶诸弟子之师事博望侯者,端为是欤。”这段文字不仅讲述了岭南坊间丝绸织造者因张骞将织女秘传的纺织技艺传授民众,而尊他为锦纶业祖师的缘由,还告诉读者,丝绸之路开拓者博望侯张骞,字子文。现在一些写张骞的文章和专著,也多用之。那么,这个说法有历史根据吗?张骞本人到底有没有字?
  笔者认为,清道光六年(1826年)的这位撰文者,说张骞字子文是没有历史根据的。两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在巨著《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记载张骞的字;明、清《城固县志》介绍张骞,亦没有写其字。那么张骞本人有没有字呢?回答是否定的。究其原因,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周、秦时男子遵奉“五则”“六避”原则,取名多用一字,如:姬发(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嬴政(秦始皇)、孔丘(孔子)、李耳(老子)、屈平(屈原)、宋玉等。汉初,仍承继周秦之制,单名为主流。如:刘邦(汉高祖)、张良、萧何、韩信、陈平、项羽(楚霸王)等。张骞为汉景帝至汉武帝元鼎年间人,值西汉初年,取名应遵其制,所以是单名。另一方面,秦汉时期,取字者多彰显其地位。贵族阶层不但有姓有氏,而且有名有字;平民百姓则有姓无氏,有名无字。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中,韩信出身“布衣”;萧何“为沛主吏椽”,身份是沛县小吏;陈平“少时家贫”;樊哙“以屠狗为事”;灌婴是“睢阳贩缯者也”,也就是贩卖丝织品的“个体户”;周勃“以织箔曲为生”,就是编织养蚕用具的“专业户”。因为他们随刘邦起义前都是普通百姓,生活在社会下层,所以都没有字。而独有留侯张良有字,叫“子房”,这是因为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张骞出身普通百姓家里,因而不会有字。因此,班固在《汉书·张骞传》中只写了“张骞,汉中人也”。可是其孙张猛属博望侯的后代,已是有地位的官宦家族,所以就有了字。故《汉书·张骞传》这样写道:“骞孙猛,字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