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省政协“发展高质高效设施农业”专题调研报道
设施农业助力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 记者 赵婧
  4月13日,一场倒春寒让人猝不及防,空气中散发着丝丝寒意。而在大荔县万亩有机冬枣示范园的设施大棚里,却是暖意融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前这里是一片黄河滩盐碱地,农民连个庄稼都种不成。”安仁镇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说起今昔变化,乐得合不拢嘴。
  20多年来,小坡村从一个颗粒无收的黄河滩涂村,一跃逆袭成全国闻名的“冬枣村”,薛安全坦言,大棚设施建设“功不可没”,“通过大棚设施建设,不仅提高了冬枣的产量和品质,还使冬枣提前投放市场,经济效益翻了一番”。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设施农业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4月13日至15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围绕“发展高质高效设施农业”议题,联合省农工党在渭南开展第二期专题调研。
  渭南地处我省关中平原东部,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耕地面积700多万亩。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益低下等因素,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选择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现象普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为振兴乡村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渭南市紧盯“稳粮、壮畜、优果、扩菜”这条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数量增长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转变。
  在万亩有机冬枣示范园,一座座设施大棚错落有致、紧密相连。“设施大棚一般分冷棚和暖棚两种。”据薛安全介绍,冷棚由拱形钢架加覆棚膜构成,春秋季可在露地育苗,暖棚则在大棚侧面砌土墙或砖墙,利于冬季生产种植,“最高年收入可达50万元,这几年村里的大学生都抢着回来种冬枣啦!”
  “这样的设施大棚简易实用,投入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也便于推广。”调研组成员、省园艺技术工作站副站长王周平建议,应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建设投入,引进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升温、光照、通风和喷灌设施,逐步提升设施农业质量和水平。
  “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建设新农村的新希望。”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专职副主任雷明川认为,设施农业离不开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并拥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的人才支撑。他建议,采用“土专家+技能人才+科研人才”的模式,逐步分层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助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蒲城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西甜瓜种植优生区之一。“规模大、品种全、质量优。”据龙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常琨介绍,龙池镇共有耕地7.2万亩,全镇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优越,西甜瓜种植面积达5.5万亩,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在龙池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管理者借助液晶显示屏,可实时监控53个种植大棚。“农户只需在手机上下载‘农掌门’APP,就可以随时感受到智慧农业的便利。”常琨说,除此之外,该平台还可提供种植技术咨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科技服务。
  近年来,龙池镇按照党委引领、支部示范、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今年推广新品种种植面积3万亩,试验示范西甜瓜新品种226个。”据常琨介绍,除了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基地还建设了1个电商服务平台、1个西甜瓜科技数据扶贫平台、1个西甜瓜技术培训中心。
  “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但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未来农村发展释放的活力、潜力将会越来越大。”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主任呼燕表示,发展设施农业要在“高质高效”上下足功夫,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探寻一条适宜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不能全面开花,要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省政协委员李云鹏的观点得到调研组成员、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研究员陈志杰的认同。陈志杰建议,示范园区应侧重于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为当地种植大户和合作社提供产前引导种植、产中技术指导、产后销售对接等服务,支撑和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省政协委员王宝印深知市场营销的重要性,“现阶段的设施农产品,大多依赖反季节打时间差占领市场,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未来还需注重全产业链建设,唯有如此,设施农业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