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喜看延安革命老区发展新活力
  □ 记者 唐冰
  从家乡遵义出发,经六盘山向崆峒山,一路红歌相伴,今年79岁的赵奇辉老人终于在3月31日抵达革命圣地延安。站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身着红色上衣的赵奇辉连唱两首红歌倾诉内心情怀。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每一天,像赵奇辉老人这样自发成团“重走长征路”或者来延安研学旅游的人数以万计。他们眺望宝塔山,漫步延河畔,寻访延安岁月的红色印记,开启心灵之旅。而一代代延安人则扎根黄土,在历史底蕴与时代气息的交融辉映中,塑造出干净整洁、安全有序、充满活力的新延安,演绎出延安精神新的传承。
  “过去,我们南沟村是延安最穷的地方。老百姓戏说南沟村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站在高桥镇南沟村生态园最高处的观景台俯瞰,成片的苹果园画出整齐的曲线,不远处还有水库、采摘园……眼前这番生机勃勃的景象,很难让人将其与工作人员口中过去的南沟村画上等号。
  据介绍,南沟村共有337户1002人,2014年以前,该村还是延安市安塞区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村里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村集体经济薄弱。
  2013年,延安遭遇百年不遇的强降雨,村里大部分窑洞严重受损,少数窑洞就地倒塌,加之群众居住分散、宅基地短缺,南沟村的灾后重建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穷则思变。这场百年不遇的大雨让大家深刻意识到,南沟村必须改变,群众才能摆脱困境、过上更好的生活。
  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高桥镇根据自身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确立“创建全市文化旅游名镇”的发展目标,并依据南沟村毗邻延安市区,北接枣园、南连万花,村内自然植被覆盖率高等特点,把南沟村确定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试点村。
  2015年,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吸引南沟村外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张维斌回乡创业,助力村民拆建并举,全面启动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盖了房子,大家有地方住。有了地方住还要有产业,所以我们有了苹果园,有了乡村旅游。”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为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南沟村生态园先后建成休闲垂钓园、沙地摩托车、木屋酒店、花样迷宫、观景台和100亩兰花鼠尾草等旅游项目。同时新建塞北牧场、1060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从泥泞小路到水泥大道,从偏僻落后的拐沟村到延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从一个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元的贫困村,发展到2020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56元的富裕村,多年来,南沟村坚持党建引领、村企共建、群众参与、合作共赢,在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带动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延安二道街夜市,与巍巍宝塔相望,与滚滚延河相依,是如今革命圣地延安夜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辆辆具有陕北窑洞特色的餐车整齐有序地排列在街道两侧,麻辣羊蹄、洋芋擦擦、陕北大烩菜等地方美食数不胜数,令人垂涎欲滴。作为延安发展变革的衍生品,经过十多年的规模经营,如今的二道街夜市已成为延安城市夜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每华灯初上,这条街的街灯往往最早打开,却最晚熄灭。
  近年来,延安市宝塔区高度重视夜间经济发展,培育了一批以二道街为代表的具有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的夜市街区,构建了以食、游、购、娱、体、展、演于一体的夜间经济业态,孕育了缤纷多彩的延安夜间经济文化,使市民和游客在领略延安日间风情后,深切感受到“夜延安”的魅力,促进了夜间经济的繁荣,推动全域延安“城乡复兴活力复苏”。
  提起安塞,腰鼓、剪纸、民歌和农民画总是绕不过的文化元素。
  走进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历史沿革、民间剪纸艺术、民间绘画、安塞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和非遗保护等七个展区,陈列展示了安塞各类历史和民间艺术展品1000余幅(件),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按照“文旅兴业、产业富民”和“文化输出、旅游导入”理念,安塞区还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发文化旅游景点40多处,形成了以文化文物馆、黄土风情文化产业园为中心,辐射带动三个文化村的“一馆一园三村”文化产业格局。同时,依托厚重的文化资源,先后开发了腰鼓系列产品、剪纸影集和农民画、布堆画、刺绣、老布鞋等腰鼓、剪纸、布艺三大类100多种融入安塞元素、彰显地域特色、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文创产品。
  经过数年精心保护和培育,安塞剪纸、安塞民间绘画、安塞腰鼓、安塞民歌和陕北说书这“五大文化品牌”活力四射,以此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已成为安塞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无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