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助力养老服务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安康市政协养老服务专题调研座谈会侧记
  □ 实习记者 来昌荣
  失能失智老人有没有专业照护?社区居家老人如何就近享受便利服务?怎样落地运用智慧化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养老工作面临更多现实考验。聚焦养老服务热点难点问题,安康市政协今年计划开展专题调研协商活动,为“幸福银龄未来可期”把脉建言。
  3月9日至12日,安康市政协先后邀请部分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为老服务组织负责人和政协委员一同座谈协商,为深入开展调研“做足功课”。
  安康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93所;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4个,覆盖率达32%;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306个,覆盖率达77.7%,其中深度贫困县区和深度贫困村覆盖率达100%。随着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兜底养老和医养结合等工作持续推进,安康市养老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
  去年2月,安康市入选全国第五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名单,这是继安康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被列入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后,再度进入“国字号”试点。
  安康市政协委员、阳光护理院院长孙启长认为,改革试点,规划先行。目前,安康市不少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上还有欠缺和不足。“比如有的小区没有预留社区养老用地,致使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在后期提供服务时处于没有依托‘阵地’的尴尬境地,运行成本高企挤压利润空间,频频遭遇生存和成长的烦恼。”
  孙启长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画好“养老服务地图”,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
  协商讨论中,城市低收入人群养老问题引起大家共鸣。尤其是没有退休金的老人,加上身患慢性病,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养老金,既住不起养老院又不符合兜底养老,养老问题避无可避。
  安康市汉滨区中心敬老院院长唐娜在养老服务一线就遇到过不少这类情况。“我们想接收,但程序过不了,费用无法落实,也很为难。”她建议,充分利用乡镇敬老院服务资源,盘活农村闲置集体资产,将养老服务延伸到更多基层群众身边,对老年人身体情况、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开展摸底评估,匹配个性化养老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确有困难的老人给予相应的养老服务补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作为养老服务企业经营者,德亨仁厚健康管理集团安康分公司总经理王艳君对国家“长护险”试点运行情况更为关注。
  长期护理保险是专门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的重度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一种社会保险。自2016年起,国家组织部分地方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目前全国已有49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报销水平总体为70%左右。
  王艳君建议,当前安康市应积极学习先进试点做法,充分发挥商业保险保障作用,建立面向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意外伤害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大病补充保险等保险保障体系,更好实现“有备养老”“老有所护”。王艳君还建议,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健全老年人口数据库,完善各个社区老年人年龄结构、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等数据资料,将健康数据与养老数据融合互通,以便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养老服务,有效提升老年人照护水平。
  安康市汉滨区老城办培新社区支部书记周明华提到另一矛盾现象:即使有经济能力、有服务需求,部分老人仍不愿前往养老服务机构寻求专业照护,他们认为“去那儿住显得儿女不孝,很没面子”。周明华说,改变传统养老观念,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势在必行。
  结合为老服务实际,参加座谈的安康市汉滨区新城办金川社区支部书记张文刚认为,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不足也是目前养老事业发展瓶颈之一。他表示,目前社会照料中心的管理工作大多由社区干部兼任,精力不足且专业性不够,护理队伍也存在人员少、素质低的问题,“遇到突发状况就手忙脚乱”。他希望,有关部门在培养护理人才、提升薪资待遇的同时,更应加快引导转变社会对护理员的职业偏见。“比如在‘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评选中对养老护理员给予一定倾斜,提升其社会地位。”
  安康市政协委员、石泉民康老年公寓院长罗小平在座谈现场给大家算了一笔养老机构的经济账:容纳100人左右的养老院,硬件设施加软件配套投资约3000万元,投入运营后年收入不到400万元,除银行贷款、人工、水电等成本利润所剩无几,养老机构被迫要“拆东墙补西墙”。
  罗小平建议,应加大对养老机构的财政扶持力度,在建设成本上给予更多优惠、奖补,同时持续推进医养结合,让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医疗报销等事项上更便利、更通畅。
  座谈讨论热烈,观点碰撞交融,一场助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扎实起步深入开展。接下来,安康市政协将联动区县政协协同调研,将集中与分散、走访与问卷、学习与考察等方式相结合,为破解养老难题集合众智、凝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