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提案建议推进淤地坝建设助力黄河安澜
省水利厅:“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新建淤地坝2689座
  □ 记者 张宝勤
  “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生态共建共保,对于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维持黄河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就推进生态治理、助力黄河安澜提出建议。
  农工党陕西省委会调研发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受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和陡坡开垦、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广、土壤侵蚀强度大,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结合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议题,12月10日,省政协委员、农工党陕西省委会秘书长刘勤州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建议多措并举把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坝系建设。在此基础上,保护和合理开发黄河湿地,创新生态保护资金使用方式,推进生态保护市场化改革,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应重点推进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尽早消除安全隐患。对于淤满后的淤地坝,应完善以溢洪道为主体的排洪设施建设,做好坝体陡坡防护,提高坝体植被覆盖度,保障安全运行。”在提案中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建议,在黄土高原区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继续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骨干坝为主体,中型、小型淤地坝配套建设的拦沙减沙体系。加强对淤地坝工程设计、资金、招标、施工、质量等环节的管理,确保淤地坝如期建成和安全运行。记者了解到,陕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省份之一,60%的土地处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土壤流失总量占全国的1/5。黄河流域涉及我省7市1区13.36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黄河泥沙量占一半以上,黄河中下游河道淤积的粗泥沙有90%来自陕西。
  近年来,我省采取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治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亿元,新建加固淤地坝3680座,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针对提案提出的“多措并举,把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的建议,省水利厅在提案复函中表示,建议符合陕西省情、水情,这也是多年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工作。同时对提案提出的“加快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坝系建设”的建议给予充分肯定。
  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吴冠宇表示,“十四五”期间,省水利厅将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水土保持顶层设计,统筹“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突出陕北多沙粗沙区、黄河生态经济带、白于山区、子午岭、渭北旱腰带、秦岭北麓等重点区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将水土流失治理与黄土高原生态移民搬迁、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水源保护、水系联通联调联控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山青、水净、坡绿、人富”目标。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建成淤地坝共34087座,占全国淤地坝总数的一半以上。全省共有中型以上规模病险淤地坝6284座,占总数的一半,这些工程已拦泥沙16.9亿立方米、淤地26万亩。我省各级共安排资金9.65亿元,开展了1200余座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收到了良好效果。
  据吴冠宇介绍,“十四五”期间,省水利厅将积极协调水利部和省财政厅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省水利厅现已成立专班开展调研,编制完成了《陕西省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需求目标分析报告》,力争“十四五”期间启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项目,预计建坝2689座,以小流域为单元,骨干、中型、小型坝合理配置,配套坡面植物措施,形成系统拦沙减沙体系,有效削减入黄泥沙。
  省林业局在提案回复中也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农工党陕西省委会提案建议,继续统筹谋划重点项目,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助力黄河安澜。
  “事实证明,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淤地坝在我省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解决人畜饮水、方便群众出行、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希望淤地坝成为助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让三秦大地‘亮’起来。”刘勤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