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回归本来”杂说
开栏语 根据全国政协开展读书活动的要求和省政协主席韩勇在“书香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精神,省政协成立了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读书活动。本报从即日起陆续刊发委员读书心得,助推“书香政协”建设活动深入人心。
  □ 刘玉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定风波》中之名词。还有,他在《独觉》诗中:“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词一诗有相同的句子复用。细品其中寓意,是苏东坡经历坎坷后表达的切切之情。如果一个人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境界,也就“回归本来”了。
  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说,“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讲的是,人应该淡对名利。生,“光溜溜”未带来;死,“光溜溜”带不走。所作所为对他人有益就“最愉快”。其中潜含的道理,亦即人的“回归本来”。
  “本来”,亦即本色。一个人能持守住本色,非常不易,其中须直面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诱惑与考验。人似乎有共同的弱点,经常超脱不了名与利,进而出现争与夺。人生过程实质是一个历练的过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本色的东西是纯朴的、善良的,没有虚假,没有邪恶。然而,自然的人,耳濡目染,本色的东西往往就被潜移默化扭曲了。有的人能坚定矫正,有的人随境情变。人与人存在的差异,不仅是自然属性发生渐变,更多的表现出的是社会属性特点。一生持守住本色的人,有几?
  一个人不论从政经商,不论干什么职业,最终“回归本来”,这应该是一种必然。《论语》经典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理解是,这里讲的是人生不同阶段的“自我状态”。接近或跨过“知天命”或“耳顺”之年,“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沧桑岁月渐去。此时,可洗去了人生路上的风尘而寂静生活。及至“从心所欲”之岁,也“不逾矩”,读写而养生。
  事实上,用读书修养心性,用经典滋润灵魂,应是人生最佳的选择和归宿。苏东坡、邹韬奋对人生态度的表达,正是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了生命回归。生命乃过程,谁能例外?
  本来就无,再归本来,自然而然,随情率意,不正是一个人快乐生活之真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