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深挖人才“富矿”把握发展变量
  □ 实习记者 孙高菊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作为教育大省,陕西如何利用人才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8月31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委员们就此展开讨论。
  “人才决定战局成败。”省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陈怡平表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作支撑。在各类人才培养中,尤其要发展培养国家战略性人才,为此需要我省加大投入力度,为人才培养涉及的各个方面作好坚强支撑。
  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省总工会副主席吴志毅在发言时说,目前,由于技能人才上升渠道不畅,产业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没有系统化,集中培训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有待完善,薪资待遇等激励机制不健全,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不浓厚,导致我省在产业队伍供给上,人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与实际发展需求不完全匹配,影响到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
  在吴志毅看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支撑。他建议,进一步创新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畅通技能人才上升通道,尽快制定我省关于提高职工人才、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
  列席会议的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陈光明认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受时间早晚和区域限制,水平参差不齐,但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之下,人才是核心和主体,人才是最大的变量。建议要更加注重发挥好人才的作用。
  “陕西要利用人才大省优势,实现突破式发展。”省政协委员、省总商会副会长尚鹏玉说,要考虑如何留住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并用好他们。
  高校是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摇篮。在会上,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2019年,他带队在国外进行学术访问时,发现外籍学生对陕西乃至中国各方面发展的了解程度远超于中国学生,这让他触动很大。
  他表示,希望能为高校争取更多资金,专项培养外籍留学生研究本国课题,为实现向西战略发展,有组织地搭接高水平智库型研究平台,为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铺垫。
  “搞经济最大的要素是人才。陕西是科教大省,但是经费投入力度小、发展后劲不足。”省政协常委、陕西理工大学校长张社民建议,加大对陕西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为人才培养打造“金摇篮”,为实现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