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西安两会聚焦养老话题
补短强能,让家门口的养老更舒心
  □记者满淑涵李荣
  养老话题触及民生热点,历来是两会上的聚焦点。作为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的城市之一,西安破解养老难题还应如何补短强能?今年西安两会涌现真知灼见。
  数据显示,西安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1.96万人,老龄化率达16.19%,快速化、高龄化、空巢化、多元化的特征比较明显。为提高养老服务质效,西安市正全力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圈”,计划到2021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100%城市社区和80%以上农村社区。
  农工党西安市委会调研发现,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站未能全覆盖,硬件条件较差,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就餐、医疗、康复、锻炼、教育等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此外,养老服务市场主体仍显薄弱,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在攸关养老服务业长远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上,仍暴露较大缺口,具备医护、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为此,农工党西安市委会提案建议,不断改善基层养老的基础条件,在社区建设、旅游文化、卫生体育等专项规划中充分考虑养老服务需求,以购买、置换、租赁等多种方式开辟新的养老服务设施,补齐老旧小区短板;加快制定老年经济发展规划,培育规范“银发产业”,引入或培育一批实力强、品质优、服务好的企业或社会组织,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在社区设置基层助老员,引导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加入养老护理员队伍,支持具有能力的养老服务企业兴办护理人员培训基地,挖掘社区志愿者资源潜力,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提供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
  针对失能老人照护中面临的“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农工党西安市委会还建议,整合居家失能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规范服务项目、完善服务流程、细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标准,提高家庭诊疗服务项目标准,建立居家医养服务质量监管机制。
  “养老服务工作强度大、待遇低,从业人员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针对养老护理服务员队伍建设,西安市政协委员、市妇联副主席阎红梅建议,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养老护理一线服务队伍。同时,发挥行业社会组织作用,开展评选“最美养老护理员”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
  为破解部分公办养老机构设施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国多地正在探索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由政府出资修建养老机构,再通过委托管理、合作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社会化运营。近年来,西安市积极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进“公建民营”新模式,全市已有7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
  对比广西南宁等地经验,九三学社西安市委会副主委陈慧发现,西安市“公建民营”尚缺乏针对性政策,政策扶持力度小,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运营方的权责划分不清,监管制度比较薄弱。同时,服务对象定位不清晰,机构服务质量和运营性质难以得到规范。就此,她建议,出台“公建民营”养老服务针对性扶持政策,明确免税优惠政策、政府购买政策、补贴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运营方的监管,并明确其公益性定位,围绕服务对象做好前期评估、审核工作,让符合规定、达到条件的困难老人能够享受政府养老服务。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已经成为可能,将在未来成为主流趋势。”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袁晓玲认为,西安拥有发展智慧养老产业的显著优势,要在智慧养老领域及早布局占领产业的制高点,从而有效推进先进制造业的高效发展。她建议,应在综合开发利用现有工业与制造业生产能力基础上,优先发展老龄用品设计与制造,重点聚焦居家养老智能终端开发与居家养老智能平台设计。可通过创建老龄用品产业园,实现资源集聚,共用基础设施,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