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一碗面”的守候
一口面,一口蒜,不香也香   □记者赵坤文/图
  4月8日晚11点半,泾河新城泾晨大道已无人影,只有一辆辆载货卡车穿梭路上,路两旁围挡里的工地不时传来阵阵响声。
  从泾晨路与泾永路拐角的一处门面房中,投射出一抹亮光,“面馆”两字依稀可辨。
  “老板,还有饭吗?”
  “有,吃啥?进来坐,火还开着,马上就能好。”
  点餐后不到5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菠菜秘制臊子面端到顾客桌上。
  “老板,特殊时期,周边也没人,都这个点了,你怎么还开着?”
  “要不开,你这会怕是还吃不上!”老板路海军回应。
  聊天中得知,夜深了面馆之所以不打烊,是因为对面工地里还有工人没下班。
  “里面很多是外地人,不方便做饭!饿肚子,对从下午吃完干到半夜的他们,是一种煎熬、痛苦;也只有吃饱了,第二天才能有劲,一起建设我们的‘新城’。”
  说话间,9位风尘仆仆的男子走进店里。路海军赶忙起身把水壶放到他们的桌子上。“脸盆在门口,还是老样子?”
  “都来小碗吧,你这大碗有点大,今晚咥不动咧!”一名男子回答。
  路海军赶忙进入后厨,这几位客人相继去门口洗了手,等着老板上饭。问为何这么晚还没吃,一名男子说,他们是附近的村民,之前在外地打工,今年因疫情没出去,最近管委会和村镇组织他们给附近的印刷厂盖厂房,如果下班早就回家吃,遇到下班晚了,就来这里吃碗面再回家。
  “一口面,一口蒜,不香也香,还杀菌,海军,你说是不是?”大约十分钟,这些钟情面食的男子吃完起身离开前,其中一位还不忘调侃一下老板。
  至此,记者才明白,老板将小店营业时间改为“白+黑”,实行三个人倒班,是为了等周边最后一拨下班工人。考虑工人们干的是力气活,大碗面也由原来的8两增至9两。
  老板收碗间,又来了客人。
  “老板,两大碗臊子面。”两名操着河南口音的男子进店点餐。据了解,他们是常年来往于郑州、西安间的货车司机,这次是去铜川装货路过,就停下来垫垫肚子。
  其中一位姓张的师傅说,虽然国家免了高速过路费,但由于受疫情影响,很多行业还没有复工,运费也被压低,跑原来的一些固定客源也仅能保本。“没办法,特殊时期,不挣钱也不能放弃市场!不过看看国外,还是咱国家弄得好,很快,所有行业就能云开见明月了!”张师傅边点烟边说。
  说话间,转眼过了午夜零点,在张师傅离开后,记者也走出了面馆大门。
  回头望去,透过窗户,老板正向外观望。在他视线前方,闪烁着一片光亮,那里有他要守候的人。
   ◆记者手记
  泾河新城,是西咸新区“一河两带四轴五组团”发展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西咸新区低碳、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测绘、新能源、食品加工和都市农业等产业的重点布局区。近年来,随着新区新城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营商环境的迅速提升,一大批“质”优“量”大的企业纷纷在此落户,城企相宜,让这个昔日的小镇,加速向国际化大都市新角色转变。
  前景无限美好,企业逐年增多,如今的泾河新城塔吊林立,复工复产项目现场热火朝天。
  今年这场疫情,对泾河新城、西咸新区乃至全国各地来说,都是一次大考。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相继出台了多项“扶”企“助”民政策,从减免各项税费、加大扶持资金、派驻企业联络员、党员先锋队等,多措并举促发展、稳就业。
  建造大厦,一砖一瓦都是关键。4月8日深夜的面馆一餐,看似平常简单,但深思其中,老板守候工人、为饭加量,让一切都有了不凡之意。在他们一张张朴实笑脸中,泾河新城、西咸新区蓄积“一砖一瓦”的力量,崛起的新城由每一处细小发端!